新加坡政府在治理城市堵车问题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。根据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的数据,2023年新加坡的道路交通拥堵指数为1.2,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。例如,新加坡的人口密度是北京的6倍,但交通却没有北京那么拥堵。

在新加坡几乎看不到堵车,新加坡通过科学规划城市交通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、限制私人购买小汽车的举措、进行科学合理的交通管制等措施,已经形成了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,实现了交通的可持续发展,个人认为新加坡政府治理城市堵车问题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::
一是科学的城市规划。新加坡的城市规划采用卫星镇的发展模式,全国分为5个大区,5个大区再分为27个卫星镇。每个卫星镇里面各方面的设施配套齐全,居民区、商业区、学校、银行、体育场、公园等等应有尽有,人们在卫星镇里步行10分钟左右就能解决各种需求。这样一来,人们出行就不需要频繁驾车,从而减少了道路交通压力。


二是发达的公共交通。新加坡的公共交通非常发达,公交网、地铁网、轻轨网遍布新加坡的各个角落,出行非常便利,去哪里都快。而且公共交通站点的设施服务很贴心,几乎每个居住区通往公交站的路都是有盖走廊,无论晴天雨天,出行完全没有压力。新加坡政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,并为公共交通乘客提供补贴和优惠政策。例如,新加坡政府为公共交通卡提供补贴,让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更加便宜。此外,新加坡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公共交通的服务,例如增加公交车辆的数量和班次,延长公交车的运营时间等。
新加坡轨道交通以其快速、安全等优点逐步发展成为大城市的主要公共交通方式。新加坡地铁线,共109.4km,设65个站,在中心区全部采用地下敷设方式。轻轨线(LRT)28.8km,31个站,车站间距600m左右,全部采用高架敷设方式。新加坡的 LRT与国内所说的轻轨系统有别,它的运量比我国的轻轨系统要小得多,而且行程较短,它是作为地铁系统的辅助支线使用,它采用橡胶的导向轮和路面中间的导轨进行导向,采用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。新加坡的现状轨道系统换乘点共9个,其中有7个是同站台换乘,只有2个站点是立体换乘。同站台换乘是最人性化的换乘方式,也是最方便的换乘方式,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。

新加坡的地铁、轻轨图

新加坡现有及规划的轨道交通体系

新加坡“背靠背”与“脸对背”的公交站和地铁站
三是高昂的拥车成本。在新加坡,开车出行,还要缴纳“拥堵费”。拥堵费是根据车辆的排放标准、车辆的使用时间和路段的拥堵情况等因素来计算的。拥堵费的收取,有效地减少了道路上的车辆数量,从而缓解了交通拥堵。而且新加坡政府通过发放拥车证(COE)来控制车辆数量。拥车证是政府发放的一种车辆使用许可证,只有持有拥车证的车辆才能上路行驶。拥车证的价格根据车辆的排放标准和车辆的类型来确定,目前拥车证的价格非常高,一张普通的拥车证价格约为新币3万。除了COE之外,还有以下的费用需要考虑:
1. 净车价(Open Market Value 简称 OMV):这个就是未包括任何手续费和税费的汽车本身的价格
2. 关税(Excise Duty):净车价的20%
3. 消费税(GST):2023年GST已经涨到8%啦,2024年还会继续涨到9%。
4. 注册费(Registration Fee):注册新车的费用,为S$350。(以后可能还会涨价,还是以LTA的最新价格为准哦。)
5. 额外注册费(Additional Registration Fee 简称 ARF):这个是根据你的净车价而定的,净车价越贵,税费越高。
这使得买车的成本非常高昂,从而限制了人们买车的意愿。以至于有人调侃到,在国内买奥迪的钱,在新加坡只能买奥拓。


四是鼓励共享出行。新加坡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来鼓励共享出行。例如,新加坡政府为共享汽车和共享单车提供补贴,让人们使用共享出行更加便宜。

五是推广智慧交通。新加坡政府正在积极推广智慧交通,利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技术来改善交通管理。例如,新加坡政府利用人工智能来分析交通数据,从而预测交通拥堵情况,并采取措施缓解交通拥堵。

通过以上这些措施,新加坡政府有效地治理了城市堵车问题,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利、快捷的出行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