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时光翩然若蝶,还没有看到一片雪花飘落,就即将与大雪挥手告别,迎来这一季的冬至节气。
冬至大如年,人间小团圆。自古以来,冬至既是一个重要的节气,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,被称为“冬节”或“亚岁”。
冬至佳节,一阳复生。古人认为天地有阴阳二气,到了冬至阳气渐生,是一件非常吉祥的事情,值得为之庆贺,如《汉书》所言:“冬至阳气起,君道长,故贺。”
于是冬至的诗词,也大多洋溢着喜悦之情。
人情感佳节,天气踏新阳。——孔仲武《冬至夜饮》
天时人事日相催,冬至阳生春又来。——杜甫《小至》
接下来分享的这首七律,是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诗作,写于正德丁卯年奔赴贵阳龙场的贬谪途中。
虽是被贬之人,但是整首诗却充满希望,既有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,也有对生命的思考。

客床无寐听潜雷,珍重初阳夜半回。
天地未尝生意息,冰霜不耐鬓毛催。
春添哀线谁能补?岁晚心丹自动灰。
料得重闱强健在,早看消息报窗梅。
明:王阳明《冬至》
王阳明,本名王云,号阳明,后改名王守仁,他是南京吏部尚书王华之子,明代著名的文学家、思想家、教育家,是心学的开创者。
他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,被称为“两个半完人”之一,这两个一个是孔子,一个是王阳明,剩下半个是曾国藩。
王阳明一生际遇很是坎坷,5岁不会开口说话,13岁母亲去世,21岁参加科举通过乡试,但是在接下来的两次会试中都惨遭失败。
面对人们的议论纷纷,他说:世皆以不第为耻,我以不第动心为耻。意思是说,世人把考不中视为耻辱,但我却认为考不中为之懊恼才是真正的耻辱。
28岁时他再次参加科举,终于进士及第,从此迈入了仕途。
35岁时,他再次遭遇人生的低谷,因为仗义执言,得罪了当权宦官刘瑾,被廷杖四十,随后被贬至瘴气丛生的贵州龙场,连带他的父亲也被贬。
在贬谪的途中,又遇到刘瑾派来的人追杀,一路上是东躲西藏,在路过钱塘江时,他假装投水自尽,才得以脱身,大难不死躲过一劫。
这首《冬至》,就写于奔赴贵阳的途中,诗的题目后有一行注释(赴谪诗。正德丁卯年赴谪贵阳龙场驿作)。

客床无寐听潜雷,珍重初阳夜半回。
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,诗人独自躺在驿站的床上,久久未能入睡。夜半时分,他听到了窗外传来隆隆的雷声。
那是阳气即将回归大地的征兆,诗人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。
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,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!
诗人在这个夜晚,感受到了春雷的气息,感受到了春天的脚步。
而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,熬过了生命中的黑暗时刻,熬过了严寒,就一定会相遇春和景明。
天地未尝生意息,冰霜不耐鬓毛催。
天地之间,生生不息的希望从来不曾停歇,即使在寒冬,也处处蕴藏着春天来临的气息。
饱经沧桑的我,双鬓已经被岁月的风霜染白,但是我的心依然充满光明。
王阳明在被贬途中,经过福建一座寺院时,还写过一句诗:险夷原不滞胸中,何异浮云过太空。
如要我不把生命中的磨难凶险当作一回事,那它就与天空中的浮云没有差别。

春添哀线谁能补?岁晚心丹自动灰。
哀线:根据《唐杂录》的记载,冬至后白日渐长,宫中的刺绣女工每天要比前一天多增一线之工。
自动灰:古人为了测试时令的变化,将初生的芦苇内壁的薄膜烧成灰,放在十二律管内测试气候,当节气到时,管内的灰自动飞出。
第六管灰动时,顺应冬至节,冬至前灰飞向下,冬至后则灰飞向上,冬至一阳生,阳气舒展故。
这一联是对节气的描绘,也是对时光流逝的感叹,它不会因任何事、任何人而停留。
料得重闱强健在,早看消息报窗梅。
重闱:代指家中的亲人们。报窗梅:王维有诗云,“来日绮窗前,寒梅著花未”。
我想,家中的亲人一定都强健如初,他们在家乡热切地期盼着我的好消息,那窗前的一枝梅花,也在静静地绽放春的气息。
想到这里,诗人的心中更加坚定和温暖,以满腔热情,在黑夜中静静地等待着黎明的到来。
他相信无论前方的路多么艰难,只要心中有光,有爱,就一定会等来属于自己的春暖花开。
王阳明的这首《冬至》,看似在写节气,写自己的所见所闻,写对故乡、对家人的思念,但实际上一字一句都在写希望、写生机、写春天。
人间道场,淤泥生莲,世间磨难,皆是砥砺切磋我也。——王阳明